从新基建到新应用,5G创新发展趋势研判与思考

驼驮网
2020-03-31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不少新技术正在辅助我们对抗疫情。商用不久的5G在医疗、防控、教育、媒体等方面的应用受到了广泛关注。一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防疫一线处处有5G的身影,另一方面,可以看到,5G应用距离成熟商用还有一定的空间。最近,“新基建”越来越热,将会为5G的商用提供基础设施。


疫情之后,或将迎来场景革命、行业转型、技术融合与经济发展等方面需求变化,5G发展是否将会在新基建的大背景下迎来一轮大爆发?5G应用或场景创新方面是否会出现一些新的趋势?这些趋势,对于政务、企业数字化转型将有何启示?借此腾讯研究院此次系列线上研讨会,召集各界专家就疫情后时代,新基建大背景下5G发展问题进行探讨。下面是本次研讨会嘉宾发言内容精编。


【研讨嘉宾】

  • 吕廷杰5G行业权威专家、北京邮电大学教授

  • 韦柳融中国信通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副总工程师

  • 严茂胜中国移动政企事业部交通行业总经理,5G自动驾驶联盟秘书长

  • 罗露国金证券创新技术与企业服务研究中心通信行业首席分析师

  • 莫文莉爱立信商业咨询东北亚区首席顾问

  • 俞一帆腾讯未来网络实验室资深专家


【主持人】李瑞龙腾讯研究院研究员


主持人:5G不仅仅是技术之争,更是国家利益、战略之争。那么,5G究竟具备什么样的独特“天赋”,得以引起全球广泛关注,并被认为可以为人类生活与社会带来巨大的变革与机遇?


吕廷杰:在近两年,特别是今年以来系列中央经济会议中,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基础设施均被列为经济建设的重要任务。新基建的七大领域的特点是侧重于高科技的应用,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的刺激,注重中长期价值的配置,尤其发力于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相关领域的投资将会迎来快速增长。除信息科技外,还包括现代化的交通体系和特高压、输变电等领域,而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将为这些领域的维护与运营赋能、进行数字化升级。可以说,5G是基础中的基础。因此,在新基建的提法中,我们把5G放在了第一位。


5G是第五代移动通信的简称,正式名称叫IMT2020,在国际电联计划中,2020年才是5G真正的元年。但正因为国际社会发现5G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将带来一些颠覆性的应用,谁都不想输掉这场竞争,于是各国纷纷把5G上升为非常重要的一个国家战略,要求加强这方面基础设施建设。因此,5G提前商用了。


那么,为什么5G这么重要?5G到底拥有什么样的能力?


可以简单回顾一下。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历史。移动通信技术通常是十年一个周期,1990年的2G、2000年的3G、2010年的4G,以及我们正在迎来的5G。其中移动技术的奇数代都是颠覆性的,而偶数代是对奇数代所衍生出的创新性应用进行优化和完善。正是由于其颠覆性,奇数代往往也受到更多的质疑,以3G为例,在其2000年商用后的长达7年之后,也就是2007年初,由于乔布斯用苹果手机和APPStore重新定义了移动互联网,从而才带来了手机上网的蓬勃发展。其革命性的解决方案,就是通过OTT模式促进网络和业务分离,解放了应用层,从而使得像微信、短视频、手机支付、手机游戏、手机新闻客户端、移动商务这些应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了出来。


5G也一样,作为新的奇数代移动通信技术,它的革命性就在于开创了一个万物互联新的应用前景,这就是我们做新基建所希望能够拉动的领域。因为它不仅要连接人和计算机,它还要连接万物,实现万物互联、万物智联,万物可控、可管理。


这就好比电力这个伟大的发明,如果仅仅用在家电、照明、生活设施上当然会使我们的生活非常方便,但当有一天,电力走向了所有的制造业,就开启了工业2.0革命。今天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将因为5G到来开启一个上万倍于消费互联网规模的全新的应用宏图,它将带来批量社会化应用,基于万物连接的工业智能制造、万物互联、车联网、物联网这样的应用,这些应用均需要用5G的网络来赋能。


但是5G的网络建设是有一个周期的,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作为基础设施,它需要优先发展,就是要先把路铺了。5G本质上是一项连接技术,听起来它不是那么伟大,就是把所有东西都连接起来,但连接产生的是大量的关系数据。未来,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就翻番地增加需求量,过去由于缺乏连接能力,生产与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盲设备、哑设备、而且不可控、不可管。5G为代表的新一代网络技术将开始改变这种状况。物联网将产生海量数据,大数据是人工智能进行深度学习的食粮,机器智能将诱发和推动智能制造的普遍发展。由于5G使得连接无处不在,它所涉及的应用场景众多,除了工业互联,还会通过车联网、智能家居和医疗健康、远程教育,以及基于VR/AR和全息影像的社交应用以及户外广告等,深刻地影响和改变我们的社会,这就是我们做新基建为什么要特别将5G放在首位,因为它是基础中的基础。


再来回顾下5G的三大特点。


  • 第一个能力,就是增强移动宽带,是大带宽的能力。理论值上5G将是4G上网速度的100倍。这个特征将会拉动大量的4K、8K的高清视频的个性化直播,VR、AR等应用发展。

  • 第二个能力,海量机器连接,又叫低功耗大连接的能力。这个能力在以前的通讯网络中是没有的,可每平方公里100万个接入,从而解决工业控制中成千上万传感器和模组的大规模并发通信需求,并可以高温、高热、高腐蚀的环境下替代光纤等其它通信技术。

  • 第三个能力,是解决操控性应用的能力,也即超低时延通信能力。1毫秒的时延,比拿针扎皮肤到感到疼痛所需的10毫秒还要低得多,因此可用于远程手术、自动驾驶、智能机器人等应用的控制与管理。


我认为加强5G建设部署将拉动经济的成长。中国的经济一直靠三架马车消费、出口和投资的驱动。投资5G除自身拉动经济成长外,还可以拉动信息消费,乃至赋能于其他传统产业,诱发传统产业的数字化升级改造,因此是一箭双雕的。目前我国消费领域还偏于疲软,因此更要培育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创造新的产业,比如4K、8K的高清视频,基于AR、VR的社交网络应用,无人驾驶汽车,车联网等行业应用。5G建网和应用创新将会创造出一大批未来产业,这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特别是疫情之后中国恢复经济和新的产业成长非常重要。


主持人:最近的政府会议中,多次提及新基建,足以彰显国家对其的重视。5G也是新基建的内容之一,那么在新基建备受关注的大背景下,对于5G发展又会有哪些推动呢?


韦柳融:新基建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在201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提出来了。这个词为什么在2019年不那么火呢?这跟2018年和2019年我国整个基建的投资增速低有关,2018年基建投资的增速只有1.8%,2019年3.3%,而此前2004-2017年年均增速是19%,2017年是14.9%,所以2019年新基建的概念火不起来。


但现在疫情这一黑天鹅已经蔓延到了全球,全球都在考虑经济刺激的计划。中央这段时间提基建,也是为了加快已经在计划内的投资建设项目开工,并且反复提到要加强各种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新基建”就在这种背景下火起来了。短期来看,推动新基建在一定程度上为了对冲疫情的影响,但这不是唯一目的。从长期来看的话,新基建是为了更好的优化投资结构,目前在基建投资中传统基建的投资比重还是比较大,但其边际效益是在下降的。当然,发展新基建更重要的原因是支撑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在当前新工业革命和数字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需要新的基础设施来支撑科技进步、产业升级,创造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我认为,目前5G就是这样一种新型基础设施。新基建的相关政策对5G发展有一系列的推动作用,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第一,5G作为基础设施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当前,加快5G建设对应对疫情冲击有着重大意义。一方面,其本身有相当的投资规模。在中央提到的几个很明确的新基建内容中,5G在里面的投资规模相对来说是比较大的,而且是其中非常基础的一个基础设施。根据测算,到2025年,5G的网络建设投资规模至少可以达到1.1万亿元。另一方面,传统制造业的投资是被动投资,是顺周期的投资,在经济下行压力下,较难成为逆周期的调节工具,而如果“5G+工业互联网”的应用能够更好的普及,将能够很好地推动企业进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改造,从而更好地带动整个制造业的投资。


整体来说,5G成为新基建的重点,对于整个通信行业来说,是一个非常利好的消息。国家反复强调新型基础设施,特别指出5G就是新型基础设施,这说明现在这个新时代,是需要新型的基础设施的,5G这种新型的基础设施应该在新时代有一个核心地位,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5G的认可程度会进一步提高。


第二,5G的整个投资环境未来会得到更好的优化。5G的整个网络投资规模非常大,就市场与成本来考虑,运营商加快5G建网与商用难免存在一些顾虑。目前运营商一直在呼吁各个省市能出台比较具体的优惠政策,例如电费优惠、开放公共资源让5G入场、降低场地租用费、加大对数据中心建设支持力度、帮助协调进场等。在新基建备受关注的背景下,我认为这种问题后续都会得到比较好的解决和落地,这样可以帮助运营商更好的加快网络建设的速度。


第三,5G成为新基建能够快速拉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现在5G产业链上下游还不够成熟,虽然我国5G的设备技术、终端技术,在全球都是比较领先的,但是这种技术的优势要转化为市场的优势,需要大规模的商用来推进。国际上的设备厂商,如诺基亚、爱立信、三星,还有日本的一些厂商,都在加快自己的5G设备优化。在5G发展方面,还需要有一定的危机感。我们5G的技术领先优势不是一个恒定的优势,实际上是在你追我赶的一个过程中。因此需要大规模商用来不断地完善我们的产业链,提升我们的技术,这样才能加快我们5G的应用和使用。


目前运营商已经在大规模进行5G的项目招标。用户方面,最新数据显示,到2月底三家运营商的5G用户已经突破3000万,这为整个产业链发出明确的市场信号,将有助于加快对产业链上下游的进一步技术、人力和资本投资,加强产品器件的成熟和性能的提升,对于推动5G更快的走进千家万户和各行各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另外对于5G的应用开发商来说,规模化的网络部署和终端的日益成熟丰富,为他们的发展奠定了比较好的基础。之前调研的时候我发现,很多互联网企业有发展5G应用的意愿,但是没有网就没有办法开发。把5G建设速度提前到三季度,对于解决这个问题很有利。当5G有一个比较成规模的网以后,企业才能有一个更好的应用开发和推广的环境。这次疫情期间,像远程办公、视频会议、在线教育这样大流量的应用也都在快速的兴起,这为后续5G应用的发展培育了很好的用户和使用基础。


主持人:相比于2003年非典,更多科技力量此次参与了防控,5G、大数据、AI、云计算等新技术参与“临床试验”,相比其它技术,5G在抗疫过程中起到了哪些关键作用?


严茂胜:业内常说2G跟随,3G突破,4G同步,5G引领,目前5G我国是在引领地位,也因此受到国际比较大的关注。运营商对于5G有一个共识,就是其价值更多是体现在垂直行业上,是在以政府、企业为主导的B端市场。以全球最早规模商用5G的韩国来看,其2C市场对每个通信用户贡献的提升是有限的,大概不到10%。


5G在疫情期间起到较大作用主要还是因为其大带宽、广连接、低时延这三大特性。我认为,在这次抗疫中,5G主要在以下几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第一个是线上会议。我们今天用腾讯会议开会,以前也有这种视频会议,但是量远远比这个少。但是疫情期间,可以看到APPStore里面基本上商业应用下载排行前五位的全是会议,包括腾讯会议。中国移动也有自己的内部会议系统——云视讯,也是爆发式的增长,现在一天的会议时长相当与疫情之前一年的。以前一年大概是多少亿分钟这种量级,现在一天就超过10亿分钟,这种量级是非常大的。


第二个是远程医疗。远程医疗大家以前不会有明显感受,感觉自己去医院就行了。但是现在比如在救护车场景,在病人从家里到医院这个路途中,就能在救护车上实现上车即入院(远程会诊),在入院前就对病人有一个起码的判断,进行一些关键指数的采集,或者进行远程救治,这对于院前急救黄金一小时而言意义非凡。


第三个就是5G红外测温,节后返程的人员特别密集,用传统的测温方式根本不可能,体温计、额温枪都会大大延滞人群。非接式、红外快速成像、大概误差只有0.1摄氏度的测温技术是急需的。通过红外设备部署,三站一场(火车站、客运站、地铁站、机场)现场可以采集信息,通过5G技术可以把很多技术上传到云端,在云端进行一些AI和数据处理。


第四个就是5G的无人配送和远程作业。以前大家觉得无人驾驶、无人配送还比较遥远,但疫情期间不鼓励大家出门了,怎么能实现一些有效配送?武汉就出现了无人物流车,包括马路上有一些无人外卖车,扫码就可以取饭。远程作业未来在智慧矿山、智慧港口等领域也将实现更多应用。


第五个是5G的一个重要的技术叫边缘计算的应用。特别是在自动驾驶和车路协同领域。最早自动驾驶都是单车智能,但是给车装激光雷达这些传感器成本非常高,并且计算单元全在车上,无法远端实现。但是通过5G和车路协同,可以把很多大数据传到云端在云端计算,降低了本车单车计算的投入。对于很多紧急场景的,比如刹车、转弯等等这种控制车的信息,边缘计算可以把这种计算单元推到路的边缘。比如就在这条路上,在几十米、上百米的地方实现计算处理,而不是从深圳到北京的云控平台,端到端的时延是没法控制的。自动驾驶将是边缘计算未来发展的重要领域,会从单车智能向网联式智能过渡,车肯定会做智能化改造,但一定要和网络结合。


主持人:5G一直在质疑与期待中成长,疫情期间的应用究竟是“伪需求”还是具有破壁作用推动持续创新?如果是后者,5G应用创新最可能会在哪些领域迎来加速发展机遇?


罗露:从投资的角度我们会考虑三个问题:谁出钱?能出多少钱?出钱后钱流到哪里去?基于这三个问题,整个5G投资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阶段1:运营商建网运营商掏钱,投资机会主要看运营商的资本开支和结构,受益的主要是整个整个设备商产业链。


阶段2:消费者出钱购买一些新型智能终端,还有一些应用和服务包括流量的支出。


阶段3:5G未来最大的应用场景是在2B领域,各个企业、行业都会用5G去构筑数字化升级的需求。未来我们看到会出现哪些应用方向?从投资角度来讲我们认为5G是从19模式到了91模式。5G之前的4G、3G、2G中90%的场景是给人用的,10%是给企业和行业用的,但5G正好倒过来了,90%是企业行业用的,10%是给人用的。


未来我们认为去寻找这种杀手级的应用场景会分为两个方向。


第一,虽然5G未来90%场景是给企业、行业用,但是第一波建网主要还是围绕消费者的需求来建网。未来5G应用会非常多,因为5G将是整个新经济时代跨行业的商业基础设施,未来的所有应用都是基于它的三个特性(低时延、广连接、超高带宽)的组合,就像我们搭建积木一样,有了一些基础的积木,我们可以搭建非常多的组件。总体上来看,在2C这个领域,未来怎么把5G超高带宽、低时延的这些能力和消费者的具体需求进行结合,是非常重要的,要让消费者愿意去买单。我们提出过一个概念,叫做体验的临界点。如果80%消费者都认为一个业务好用、可以用,而且愿意花钱用,那这个业务我们就认为突破了体验的临界点。未来2C领域,就是要解决体验临界点的问题,让用户愿意付费。


而2C领域未来5G怎么去打造一些新商业模式?我们提出一个嗜好品经济的概念。所谓嗜好品经济的商业模式是什么?举个例子,很多消费者抽烟、喝酒,这个嗜好一开始接触会有一些痛,但是接触了之后消费者愿意付费去买,因为这个已经成为他的嗜好品。所以我们认为未来的5G能否成功的关键还是看能否打造一些杀手级业务。比如说在2C领域,能不能打造出一些新的嗜好品出来,能够解决消费者的一些问题。我们非常看好VR这样的一些产业。


第二,我们觉得5G90%场景是在2B领域。尤其是一些大颗粒行业,本身对5G有数字化的需求,包括能源、教育、制造、电力、交通、医疗这样的一些行业。应用场景也包括一些大的场景,比如自动驾驶,包括聪明车、智慧路,也包括智能制造、无人工厂这些,现在疫情就是减少了我们线下操作的空间,那我们怎么在这种突发情况下用数字化水平提升工业制造这一块的水平其实也是未来一些大的方向。最近像华为这样的厂商也在5G工业模组这块做了一些新工作,推出了5G工业模组的中间件,类似在服务器领域打造鲲鹏这样的一个开放生态。我们认为随着这些产业玩家的加入,未来比如在工业制造这个领域,也是一个比较大的能看到的2B场景应用的领域。


再比如在智慧电网领域,国家电网在标准这一块做了很多投入,因为电网本身有海量的电力数据采集、配电自动化的需求,对低时延、广连接这些技术有很大的需求,业务需求和5G是有一些相结合的地方。但是这个商业模式怎么解决?未来切片化的网络到底是谁来建?谁来运营?这个商业模式怎么实现闭环?我觉得未来还有很多需要探讨的地方。


俞一帆:目前腾讯在5G业务探索上大概分为两个大的方向。一个是2C,一个是2B。在2C领域,会聚焦在云化多媒体上,细分为云游戏以及4K高清视频传输。在云游戏方面,5G现在给大家的一个体验就是无线传输性能很好,但是从业务的角度来说,我们需要的是端到端的质量保证,所以对于5G来说,它的网络架构对云游戏、4K高清传输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经过一些实验验证发现,边缘计算对云化多媒体来说是一个必选项。但是目前在互联网业务架构和5G网络架构的融合上还需要探索。


腾讯在2B领域目前聚焦在三个大方向,第一个是高清视频制作,这个是和2C视频领域的工作相呼应。我们发现5G大带宽能力出现之后,可以有效提升影视制作效率。其中5G提供的超高速率无线上行数据传输能力会发挥非常大的作用。


第二个是5G车联网,它在我们国家这次的新基建里会发挥非常大的作用。因为不管是自动驾驶还是智能网联目前在我们国家采取的是一种车和路相结合的技术路线。这方面相当一大部分工作会涉及到传统钢筋水泥道路的信息化改造。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就会涉及到怎么把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的能力注入到传统的路上,并且怎么和5G网络相结合?我们发现做传统交通行业的人在5G时代对于拥抱数字化、信息化也是非常积极的,但是他们本身有一个很强的诉求,就是希望有关道路的数字化信息能得到安全保障。他们一方面希望这些道路的数据信息能通过私有化的方式在内部系统得到处理。另一方面又希望这些处理后的信息可以通过5G公有网络推送给广大车辆和乘客来使用。因此以车路协同为代表的车联网是专网加公网的混合信息系统,要把它构建起来,就涉及到5G网络架构怎么适应这种新的业务形态。


第三个是工业互联网。我们认为在5G时代,对于数字化业务来说,面向企业的服务会占相当大比重。但其中存在非常大的挑战,特别是面向工业制造领域的客户。5G网络是有一个大一统的标准来支撑的。云计算平台也有一些相对比较统一的标准来支撑。但当我们拿着这两套相对有统一标准支撑的系统来应对工业制造这种高度碎片化、定制化需求的业务场景时,就存在非常大的挑战。很多工厂客户会要求产线设备7×24小时工作,这时我们怎么把5G的高速宽带能力、超低时延能力注入进产线设备里去,目前仍是个充满挑战性的任务。


现在大量在谈5G新基建,其实从做数字化业务的角度来说,我们会把新基建的范畴看得更大一些,就是怎么基于5G超强的通讯能力来构建数字化时代的业务生态。特别是为了应对5G在2B业务上面临的挑战,我们怎么做才能提升生态的整体活力,从而降低2B业务开发者的门槛?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把5G的能力发挥出来。


主持人:在5G风口下,网络连接从消费端向产业端“升级”,使得其连接的对象、技术都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您认为5G是否能够为企业数字化转型带来哪些重要启示?


严茂胜:在疫情期间,可以看到大家办公或者政务处理的方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疫情之后,如果我们把办公、医疗、交通、安全、社区都纳入城市管理的范畴来看,我自己的感受是数字化转型还是要聚焦智慧城市。或者说疫情之后,5G和新基建对中国智慧城市将会是一个重塑。


智慧城市的概念出现的比较早也比较泛化。十年前叫无线城市,这几年偏硬件建设,很多城市政府机构建立了数据中心,但是却普遍缺乏持续运营的概念,也没有做到如何真正把数据结合起来。我认为5G和疫情的影响会把智慧城市推到一个更高的高度。


第一,在智慧城市建设的目的上可能要更突出。疫情之后,要加强它的使用和客户属性。某种意义上,智慧城市就像一个产品一样,政府要让智慧城市的产品好用管用,从管理的维度来讲,我们能否把整个城市管理起来?从市民的角度来讲,是否能给市民提供服务?智慧城市的目的要把它当作一个产品来打造。比如在公共卫生健康方面,疫情的追踪涉及高铁数据、刷码商数据等等,这些数据能否联系起来,让智慧城市解决疫情追踪问题。再比如智能的社区管理,疫情期间还有一些小区使用用护栏拦防这种传统方法,但在5G万物智联的时代,这些都可以做成智能化、可识别的,并且是基于系统的,是7×24小时的。


第二,在技术上要把5G和一些最新的信息技术结合起来。我们的理解主要还是5G+AICDE的概念,一个是5G的网络,另外AICDE就包括AI,物联网(IoT)、云计算(Cloud)、大数据(Data)和边缘计算(Edge)。通过5G的连接能力,把各个信息技术的效用最大化。比如云计算,通过高的速率在云端实现,通过云控,同样一个计算的大脑就可以实现对全省全市或者全国的控制。


第三,智慧城市的建设一定要把数据完全打通、持续更新、灵活使用。全国绝大部分城市的数据,实际上没有打通,大数据部门也只是做了自己的一些数据,但是政府的各个门类,也包括各个商业企业,把所有的数据串起来才能有价值,整个智慧城市才能动起来。比如杭州在这次抗疫中做得比较好,实现了很多数据的共享,但绝大多数城市数据还是静态的。我认为未来应该是信息资源共享,各个部门的组织协调一致,解决目前的数据权属不清、管理体制混乱、共享难等历史性问题。


总之疫情之后,智慧城市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莫文莉:5G作为新基建领域中一个基础、支柱性的数字基建,我们相信它会为企业数字化打造一个双赢的窗口。爱立信和ADL咨询公司的全球研究报告指出,产业数字化相关业务未来几年收入年增长率将达到13.6%,远高于传统通信业务1.5%的年增长率。到2026年,产业数字化的整体收入总额会超过3万亿美元的水平,其中有20%,就是超过6000亿美元会是由运营商通过5G所赋能产生的。因此,数字化转型带来的业务收入将是运营商未来增量市场里的主要潜在收入来源。而另一方面,当前数字化转型的大潮也是为5G技术和5G网络提供了大显身手的空间,因此会是互动互促双赢的结果。


5G可能带来的变化之一就是把运营商的网络能力从消费级的网络升级到生产级的网络。那什么是生产级?通常讲生产级都会说是面向一个企业的生产运营。在最近的GSMA的全球企业调研中,有2/3的中国企业都表示说希望使用5G。但是企业为什么会需求5G?他们是不是真的需要5G?或者说怎么能够让5G真正的在企业数字化转型中发挥效能?这样的问题是需要真正深入到企业中去探索。


把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分成两大维度理解,一大维度就是产品和服务的数字化,这种数字化是提升客户对产品的高品质体验,提高企业的盈利。另一个纬度更大也更主要,就是在生产和运营管理过程中的数字化,通过整个生产运营的数字化去实现整个企业在运营层面的降本增效。以车企为例,德国的奔驰56号工厂占地面积差不多二三十个足球场大,对于整个室内外网络的覆盖要求非常高,现在由成千上万个Wi-Fi网络进行覆盖,如果由完整的5G企业专网进行部署以后,它就能够实现整个生产系统和机器的通信,所有的机械臂、无人驾驶生产线的通信,以及每辆车的软硬件预装都能够在一个统一高效的网络下实现,这个对于整个企业的生产运营的数字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路径。


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一个核心,就是需要满足各个生产和运营环节上不同的自动化乃至智能化的需求,包括数据的采集、传送、处理到应用以及数据的安全保护,这样一个过程我相信是离不开5G网络的大带宽、低时延和高可靠性。因此,数字化转型的大潮,一方面是为5G的网络打开了很大的空间,但同时也对于真正5G的技术和网络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提出了很大的挑战。用所谓生产级举个例子,当你用家里的网络,不管是有线的网络,还是手机,你在玩游戏看视频的时候,不一定觉得这个网络有问题。但当你拿这个网络开一个很重要的视频会议,你可能就会觉得这个网络不是很好用,更何况是用于不可间断的生产运营的网络。这个就是所谓的消费级的网络和生产级的网络,对于带宽、时延、可靠性的要求是有非常大的差别。


我们相信5G网络的优势所在,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企业网络都需要被5G所替代,关键是当一个企业的数字化转型碰到了现有承载网络的真正痛点,比如有线网络对于柔性生产的制约,Wi-Fi网络对于全程全网以及可靠性的限制,非授权频段专网在高品质无干扰需求上的差距,这样一些短板正是5G的专网和切片技术能够在生产领域展现的特点和优势。


在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对于5G应用,对于运营商都是机会和挑战并存,其中关乎整个生态链的上下游各个层面的推进,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边缘计算等多项新技术的加入,对于技术创新和生态合作的需求是前所未有的。只有整个生态系统精诚合作,共创共赢,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乃至我们整个社会的数字化转型才能向我们期待的方向发展。


相关文章推荐
驼驮维保平台售后维修与互联网机遇线下交流会圆满结束
2020年9月26日下午,由驼驮维保平台主办的主题为“接单更容易,收入有保障”的售后维修与互联网机遇线下交流会在东莞大岭山拓斯达总部成功举办。来自东莞区域的全品类工业设备售后维修师傅们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在新的经济环境下通过自身能力提升、明确职业规划发展方向等方式快速提升收入。    现场合照   在交流会现场,首先由驼驮科技CEO张建先生发表开场致辞并围绕工业制造企业售后市场未来方向进行了主题演讲。张建先生曾任职于Alibaba北方大区后台总经理,拥有十多年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深耕背景。   驼驮科技CEO张建   张建先生从当前工业制造企业售后市场进行场景切入,指出当前工业制造企业售后面临成本上升、订单不稳定、竞争加剧、资金压力大等困境,同时存在价格不透明、服务不规范、验收无标准的售后乱像。在互联网爆发的时代,滴滴、货拉拉等应用的诞生已经改变甚至培养了众多用户的使用习惯,对工业制造业而言也是新的机遇。如今,互联网正在重塑传统行业。   交流会现场   目前,驼驮科技以工业设备售后维保为核心业务场景,采用互联网+售后服务的模式,推出工业售后服务平台“驼驮维保”,通过和全国维保技术团队/工程师通力合作与管理软件服务,采用系统精准匹配维保需求服务,快速解决售后问题,为制造企业提供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设备售后维保平台服务。    交流会现场   接着,驼驮科技COO相新风先生在会上给大家分享了如何顺应变化,占领先机接到更多订单的技巧。相新风先生曾历任Alibaba国际事业部北方大区副总经理、中西部大区副总经理,在B2B领域有着深厚的商业组织建设、销售体系打造经验。相新风先生指出,当前自有订单开发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点:即客户关系难维系、单个客户价值低、结算困难。并针对存在的这三个问题,一一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讲解,为现场的服务商们解决了在平台接单存在的疑惑。    驼驮科技COO相新风   同时,相新风先生还着重讲解了驼驮维保售后二维码的重要性。售后码是驼驮维保推出的服务商工具,可以有效解决订单回流问题。通过APP扫码即可实现服务商与指定设备的一对一绑定,一码直连客户设备,一键实现二次售后服务呼叫,可帮助服务商抢先占领维修机会。     另外,在本次交流会上还对新版驼驮服务商APP新功能进行了详细介绍,帮助服务商对APP的操作使用与功能运用有更加清晰、充分的了解。最后还对驼驮维保平台当前的大客户项目业务及服务商的合作方式进行了介绍,旨在吸引更多服务商加入,与驼驮共赢未来!   线上直播场景   本次交流会采取了线下+线上的方式,除了现场的交流,还通过在微信群、抖音进行直播,在线上与大家共同探讨,获得了众多业内人士的高度关注。
驼驮科技
2023-07-04
中国首个工业互联网推进委员会正式成立
中国首个工业互联网推进委员会正式成立
9月5日下午,2020工业互联网高峰论坛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会上发布成立了中国首个工业互联网推进委员会。工业互联网推进委员会是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下,由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发起,联合国内工业互联网领域有影响力的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的专家和企业家,共同组建的国家工业互联网推进联合体,是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引领性的工业互联网行业推进组织。当前,工业互联网正处在高速发展的窗口期,成立工业互联网推进委员会,既是加速实施国家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夯实工业互联网发展基础、繁荣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的有力保障。工业互联网推进委员会旨在加速推进工业互联网发展顶层设计与生态建设,发挥战略智库、行业推动、协同创新的作用,支撑政府决策、赋能企业发展、汇聚行业资源、培育产业生态,引导形成跨界协作、开放共享、安全可控的创新体系,为我国工业互联网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工业互联网推进委员会汇聚了国内权威研究机构、行业协会、十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信息通信技术与工业领域的龙头企业、工业互联网安全企业、工业互联网重点推广方向的先行企业的数十位企业家和专家学者,由黄澄清担任主任委员,秘书处设在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中国首个工业互联网推进委员会正式成立启动仪式上,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技术发展司一级巡视员李颖、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潘锋、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徐晓兰、工业互联网推进委员会主任黄澄清、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主任廖方宇、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军旗、浪潮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肖雪、北京东方国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敖志强、树根互联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叶菲、航天云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汕共同上台为工业互联网推进委员会揭牌。下一步,工业互联网推进委员会将重点围绕工业互联网的战略研究、标准体系、行业解决方案等关键方向开展工作,面向安全生产、能源、煤炭、医疗、建筑、钢铁、石化、汽车、卫星、工控安全等领域开展创新应用推广,同时加强对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的汇聚、共享和价值发掘,促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
中国工业新闻网
2020-09-18
腾讯云智能制造首次披露三大战略布局,发布“511”生态伙伴计划
腾讯云智能制造首次披露三大战略布局,发布“511”生态伙伴计划
9月10日,在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上,腾讯云智能制造首次披露三大战略布局,同时发布“511”生态计划,未来将聚焦工业制造研、产、供、销、服5大环节,携手100家合作伙伴,打造1000个行业解决方案。腾讯云企业业务负责人蔡毅表示,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传统企业对数字化转型的依赖。同时,在官方政策加持下,工业云底座产品以及工业互联网平台的需求越来越高。三大赛道首次披露: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数字化、工业AI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数字化助手,随着新基建布局的加速,去年腾讯云就发挥自身的产品、技术优势,与生态合作伙伴打造了适用于制造领域的WeMake解决方案,帮助工业企业夯实核心竞争力,推动数字化升级。具体来说,WeMake为企业提供了端到端的解决方案,覆盖研、产、供、销、服全业务流程,并根据不同细分行业的业务特点和应用场景的需求,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腾讯云的工业能力底座结合行业Know-How,能够快速为企业客户量身定制解决方案。在会上,腾讯云还首次完整披露了智能制造三大战略方向和实践经验,一是助力区域产业数字化,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为地方中小企业提供最后一公里的数字化能力;二是提供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产品方案;三是推出大数据与AI的工业场景创新方案。数据显示,腾讯云在全国已经落地八个工业互联网平台,在国内云厂商中覆盖范围最广,增速最快,平台依托腾讯云的技术积累和解决方案能力,构建了生产制造、运营管理、市场营销等具有行业属性的业务和能力,打通从“生产第一线”到“企业决策者”的全链条通路。同时,通过聚合腾讯工业互联网领域生态企业及优质合作资源,地方工业互联网平台还将助力各地市加快打造立足本地、辐射周边的区域制造业转型服务能力,构建工业互联网产业集群。企业数字化转型方面,腾讯云在满足企业内部集约化管理服务需求的同时,为企业提供后市场智慧化运营解决方案。今年4月,腾讯云就助力玲珑轮胎搭建智慧营销云平台,通过平台信息收集、触达、链接等能力,实现上下游订单、库存、服务数字一体化,更高效地触达用户,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为玲珑轮胎搭建智慧工业后市场云平台。目前智慧营销云平台已经覆盖玲珑轮胎全国300家核心经销商,加盟门店达到15000家,销量增速超过50%。在工业AI领域,腾讯云打造了从NLP、语音、视觉,到博弈和机器人的全栈AI能力,深入到工业制造领域,面向工业制造的全生命周期,提供了数字工厂、智能生产管理、设备智能和智慧营销等一整套工业数据智能解决方案,在空客、商飞和华星光电等企业已经实现成功交付和落地。“511”生态伙伴计划:5大环节、100家合作伙伴、1000个解决方案“工业互联网需要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生态之间进行高效协作和数据连通,才能实现产业的整体提升”,腾讯云智能制造总经理梁定安表示。腾讯云在智能制造领域标杆案例的不断落地,也得益于合作伙伴的支持。在工业互联网场景,腾讯云提供了强大的工业能力底座,构建出面向数据智能、物联网、工业AI、5G、协同办公等中台能力。同时,通过千帆计划、SaaS加速器、青藤大学等资源,与生态伙伴共同打造面向垂直行业的深度融合解决方案,为企业提供实用且好用的服务与应用。现场,腾讯云还宣布将打造“强平台,富生态” 的WeMake生态联盟,对外发布“511”生态伙伴计划,聚焦工业制造“研、产、供、销、服”5大环节,携手100家合作伙伴,打造1000个解决方案。智能制造是推进传统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加持下,腾讯云将与更多生态合作伙伴携手,打造智能制造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新样板。
中国工业新闻网
2020-09-11
工业以太网助力运动控制数字化转型
工业以太网助力运动控制数字化转型
在今天,生活正在发生巨变,人们越来越多的追求自我个性,即使足不出户也可以实现面对面的交流、在线学习、消费娱乐,商务洽谈等不同任务。每一种改变的背后都能看到数字化技术的身影,数字化使开发新的商业模式成为可能,数字化解决方案使提高生产柔性与生产力,使未来工业能够提供更多潜能。数字化正在推动工业领域的巨变。数字化是提高竞争力和创造新机遇,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最有效手段。在未来的数十年中数字化将帮助我们在许多领域取得长足进步,并将继续在各行各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国希望通过“十三五”规划来抓住这一机遇,致力于将由出口和投资拉动的经济模式转变为创新驱动的经济模式。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企业需要依靠以数字化创新来实现自我升级,在全球范围提升核心竞争力。我们认为智能工厂有两个部分组成,一种是装备的智能化,叫做看得见的智能化。比如数控机床、机器人、立体仓库、忙碌而有序的AGV小车。还有一种是看不见的智能化,数据的自动收集和流动,把正确的数据在正确的时间传递给正确的人和机器。在数字化升级改造中这两部分是惺惺相惜,相互依托的关系。企业在制定升级方案的时候应统筹规划,不仅需要选择合适的自动化产品比如各种类型的驱动电机来实现设备、流水线的自动化运行,更要注重数据通讯的准确性、低延时、可延伸、便于扩展。随着以太网通信技术的提升,组网价格变得低廉、通信协议兼容性良好、联网技术一体化的工业以太网得到推广。2020年5月29日,工业通讯和工业物联网(IIoT)解决方案的独立供应商HMSNetworks发布了2020年度全球工业网络市场分析报告。该分析主要针对全球工厂自动化的新安装节点数,估计了现场总线、工业以太网和无线的市场份额及发展趋势。该分析报告显示,从新安装节点来看,工业以太网的市场份额增加到64%(去年为59%),而现场总线的市场份额下降到30%(去年为35%),无线技术的市场份额保持在6%不变。工业以太网持续推动工厂的工业互联,全球份额排名前三分别为:EtherNet/IP、PROFINET和EtherCAT。更多精彩内容推荐阅读:>>新发展格局对传统制造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2019年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超2万亿元,5G+工业互联网正加速发展>>未来,我国工业互联网成熟发展需解决三大难题
驼驮网
2020-09-07
新发展格局对传统制造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新发展格局对传统制造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兴起,越来越多国家把发展数字化制造业作为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重要途径,大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先进制造和智能制造。当前在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传统制造业需全面、辩证地看待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充分认识和理解当下面临的发展新机遇,聚焦重点问题,采取务实举措,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我国制造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进一步明确传统制造业的重要地位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有利条件,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当前,我国仍处于工业化的进程中,面临着改造提升已有产业的“机会窗口”,需抓住这一重要机遇深入推进工业化进程。其中,传统制造业是我国工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健康发展对我国工业化进程具有深远影响。第一,工业化发展仍然需要传统制造业贡献力量。近年来,我国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从2015年的42.5%下降至2018年的36.1%;就业比重已从2015年的29.3%下降至2018年的27.6%,工业化发展“降速提质”特征明显。在此背景下,传统制造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十分重要。从总量层面看,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作为传统制造业的代表部门,其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分别占工业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3.91%、6.31%和9.27%,是我国生产体系的重要部分。从效率层面看,传统制造业对整个工业部门效率的提升至今仍然发挥着积极作用。第二,传统制造业在应对冲击中具有特殊的“稳定器”作用。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形成较大冲击,第二季度我国经济增速就实现了由负转正,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速为4.36%,高于GDP增速,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相较于服务业以及其他制造业部门,传统制造业具有缓冲周期长、抗波动能力强等特征,这使得传统制造业在稳定工业增长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从这一角度看,强有力的传统制造业能够提高经济体抵御罕见冲击的经济韧性,对稳定国民经济有重要意义。第三,传统制造业在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中能发挥重要作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的加快也对传统制造业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5G基站、特高压和新型交通轨道建设等依然需要特种钢材、特种水泥以及其他金属制品等高质量传统制造业产品。目前,凸显中高端产品、特种产品需求的新型基础设施市场已经初步形成,传统制造业也将会进入新的市场开拓阶段。在此背景下,传统制造业的国内市场仍然具有很大拓展空间,这为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机会。新发展格局对传统制造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在我国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提高制造业发展质量,必须加紧推动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在转型发展的前提下传统制造业面临来自国内国际两个方面的新挑战。一方面,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要求难以适应并且精准匹配国内多层次需求的现状。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的市场发育水平也存在差异,使得传统制造业在区域间顺畅转移较为困难。根据当代国际工业化标准,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已进入工业化后期,传统制造业面临着向内陆转移的压力。虽然中西部地区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但是受制于市场发育水平、生态环境约束和区域政策条件等,中西部难以完全承接东部传统制造业的转移。与此同时,东部地区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制造业的技术含量有更高要求,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驱动力将更大;而中西部地区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传统建筑业等仍具有一定生命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现实经济激励不强。另一方面,我国传统制造业需寻找扩展国际市场的新思路。受全球疫情冲击,世界经济衰退,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我国传统制造业产品出口也面临挑战。在供给方面,我国制造业“低成本”优势逐渐弱化,劳动生产率、供应链效率等新的比较优势尚在孕育之中,传统制造业如何在国际循环中迈向附加值更高的产业链上游,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在需求方面,过去,我国传统制造业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是欧洲与北美,但是受到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影响,大宗商品市场动荡,这些市场对我国大宗商品的需求有可能出现萎缩。如何寻找替代市场,是我国传统制造业面临的又一重要挑战。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现实路径面对新形势新挑战,传统制造业需积极探索以增强满足内需能力为主线,同时提升国际大循环地位的转型升级路径。一要增强传统制造业满足国内需求的能力。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创新驱动发展、乡村振兴等战略持续深入推进,这为传统制造业更好参与国内大循环提供了新的机遇。传统制造业需积极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在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和市场营销等环节切实发力,在与国家战略的有机衔接中实现转型升级。同时,在参与国内大循环的过程中,探索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与路径。二要坚持核心技术研发与开拓国际新市场并重,培育制造业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传统制造业在基础技术、生产能力、市场份额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明显,需要进一步补齐核心技术方面的短板,发挥优势,谋求发展。特别是要针对制造业“低成本”优势逐渐弱化的情况,加快培育劳动生产率、供应链效率等方面的新竞争优势。为此,传统制造业需在深耕现有领域的同时,努力向有共同技术基础的新材料、新能源和新工艺方向转型,积极投入与主营业务相关的技术研发。与此同时,抓住“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化的机遇,努力开拓海外新市场。制造业是各类资源要素最集中的领域,因此,制造业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门类齐全、行业众多,而且彼此之间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伴随着数字技术的深入应用,加快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当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更好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一环。更多精彩内容推荐阅读:>>2019年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超2万亿元,5G+工业互联网正加速发展>>未来,我国工业互联网成熟发展需解决三大难题>>2020 ITES深圳工业展启幕——让智造引领产业变革
驼驮网整理
2020-09-07
2019年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超2万亿元,5G+工业互联网正加速发展
2019年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超2万亿元,5G+工业互联网正加速发展
我国工业互联网经过3年起步期发展,产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基础设施加速推进,融合应用走深向实,产业规模持续增长,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带动效应显著增强。目前,5G+工业互联网正加速向企业生产核心环节延伸,标识注册总量已突破54亿,进入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工业设施已达4000多万台。在近日举行的2020工业互联网大会上,工信部部长肖亚庆表示,近3年来,我国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应用创新生态持续壮大、经济社会贡献不断增强,有力支撑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规模达2.1万亿元。目前,5G+工业互联网正加速向企业生产核心环节延伸,标识注册总量已突破54亿,进入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工业设施已达4000多万台。融合应用走深向实“我国工业互联网经过3年起步期发展,产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基础设施加速推进,融合应用走深向实,产业规模持续增长,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带动效应显著增强,形成了战略引擎、规划指导、政策支持、技术创新、产业推进良性互动的局面。”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理事长刘多说。大会还发布了《中国工业互联网发展成效评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认为,我国工业互联网基本实现了《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和《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确定的阶段性发展目标,有力支撑了网络强国和制造强国建设,并在融合应用方面不断走深向实。一方面,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潜力逐步释放,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不断深化,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作水平快速提升。评估显示,大型企业融合应用普及率为86.1%,中型企业融合应用普及率为68.7%,小型企业融合应用普及率为51.8%。大企业数字化基础较好,应用新模式效益明显,普及率高。中小企业基础较弱,投入成本高,普及率较低。另一方面,工业互联网应用创新持续活跃,各类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加速落地,工业互联网+金融等特色应用模式加速成型,形成了驱动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的全新动力。在参与评估的企业中,应用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规模化定制4种新模式的占比分别为33.2%、26.8%、14.4%、8.7%。此外,其他应用模式也越来越多地被采用。比如,5G+工业互联网形成了协同设计、仿真验证、辅助装配等八大典型应用场景,并由巡检、监控等外围环节向生产控制、质量检测等生产内部环节延伸。从区域看,我国目前已形成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东北老工业基地、成渝等产业集聚区。同时,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更加紧密,产融结合、产教合作、国际合作热度持续提升,创新中心、示范园区、开源社区等生态载体建设也在加快推进。网络平台加速推进“目前,我国工业互联网网络、平台和安全三大体系建设快速推进,产业生态不断壮大,有力推动了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工信部副部长刘烈宏说。据刘多介绍,在工业互联网的基础设施方面,网络建设与改造成效显著,支持能力不断加强。目前,企业外网建设持续加码,网络服务质量明显提升,高质量外网已覆盖全国374个地级行政区(或直辖市的下辖区),覆盖率达89.7%。企业内网改造加快部署,部分制造企业积极探索,5G+工业互联网成为改造新路径,已建在建项目超过800个。同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以国家顶级节点为核心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成效初显,“东西南北中”一体化格局初步形成。目前,已上线运营60个二级节点,覆盖21个省、26个重点行业,接入企业节点超过3000个,标识注册总量突破54亿。东部地区标识解析二级节点、企业节点建设领先全国。标识应用全面展开,探索出产品追溯、供应链管理、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多种特色应用模式。在平台方面,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快速壮大,赋能能力不断增强。据统计,目前具有一定行业、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已超过70个,跨行业跨领域平台、垂直行业、专业领域、企业平台各具特点,优势互补,多层级平台体系初步形成。十大双跨平台平均连接设备数量达到80万套,平均工业APP数量超过3500个。平台接入工业设备空间广阔,目前连接工业设备数量占比不到20%,价值占比高达93%。“要持续推动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网络基础,健全标识解析体系,增强平台发展硬实力,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同时,围绕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和重点企业应用,培育一批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和运营服务企业。”肖亚庆说。产业支撑显著增强刘多表示,当前我国工业互联网的产业支撑能力显著增强,产业生态加速完善,呈现出优势壮大、新兴领跑、短板追赶的差异化发展态势。工业互联网核心技术与产业发展稳中有进、逐级突破。解决方案供给能力不断提升,面向不同行业和特定场景的解决方案产品和服务不断涌现并加快成熟。《报告》认为,工业互联网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正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快速显现。一是助力企业提质降本增效,带动企业智能化水平和生产效率显著提高。二是促进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2019年,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总体规模为2.13万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9.9%。三是作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关键领域,成为扩大有效投资、深挖内需潜力的关键领域。调研也显示,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仍面临一些痛点和难点,比如产业支撑能力应用不足;融合应用基础亟待夯实,存在不想用、不能用、不会用、不敢用的问题;区域间、行业间、不同规模企业间发展不均衡问题普遍存在;资源要素保障能力不强,资金、人员、数据保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等。对此,要把促进一二三产业和大中小企业跨界融通作为关键手段,推动工业互联网协调发展迈上新台阶。要发挥大企业的引领支撑作用,提高中小企业数字化应用能力,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发展的良好局面。推动制造领域成熟的应用模式向实体经济各领域拓展,建立跨行业跨领域资源和能力共享机制,促进一二三产业数字化转型。“要加强创新发展能力,提升开放发展水平。”肖亚庆表示,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标准研制,加快建立工业互联网数据确权、流转规则,加大人才支持力度。同时,深化在标准研制、技术验证、先导应用探索等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推动全球共享数字化发展红利。(来源:经济日报)
驼驮网
2020-09-04
恭喜您,询价成功!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关闭